
現代人每晚回到家,最期待就是洗澡後可以攤在床上看手機。但在五、六十年代並不是每家都有獨立廁所,要洗澡更要到公共浴室輪候。西營盤第二街就有這樣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公共浴室。它不但見證了該區的變化,更見證了居民在過去數十年生活水平的改善。
公共浴室在五、六十年代是世界性的文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公共浴室在日本的普及程度。1968年,日本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住處沒有浴室。於是,六十年代後期,日本的公共浴室數量達至高峰,總數高達22,000間。在香港也不例外,當時很多家庭都居住在板間房、木屋區或遷徙區中,獨立沐浴空間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奢侈。此外,常豐里(位於西營盤第二街和第三街的小巷)於1903年爆發鼠疫。政府為改善居民的衛生環境,便於第二街建起臨時浴室,以此抗疫。根據政府文件顯示,公共浴室每年均有八至十一萬人使用。經過長時間觀察和研究,政府最終決定將第二街公共浴室重建為永久浴室。直至1939年,香港已有七座公共浴室供居民使用。
第二街公共浴室作為其中最為歷史悠久的浴室至今已經歷95個寒冬,更於今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可見其歷史價值確實值得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