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型嬌俏的粉紅色建築——第二街公共浴室】

樓高兩層的公共浴室於1922年重建而成。入口雖然有分別寫清楚「女浴室」和「男浴室」,但仍不時有人以為是廁所而誤入浴室。第二街公共浴室充分展現了昔日的建築特色,其後方保留了一支燒熱水用的磚砌煙囪。浴室的牆身亦為轉頭堆砌而成,牆上透出泛黃燈光的氣窗,反映了當時的通風設計。第二街公共浴室外牆本是米白色,但由於部分紅磚外露,建築署於九十年代把它重新髹上粉紅色,內部隔板則改為纖維板。通往位於上層女浴室的石樓梯採用昔日十分常見的中空設計。

由於當時主要以功能性為考慮因素,私隱問題只是其次。近20個淋浴格分開兩排平列,每格之間只有一塊及胸的間隔區分,轉身就可以看見隔壁的人。推開每格的鐵門亦沒有任何可以掛衣服的設備,水喉開關也不能調較冷熱水。只有攝氏20度以下才會提供熱水,其他日子只有冷水供應。

雖然公共浴室的設備看似簡陋無比,但它在舊時香港的確起了很大作用。亦因為它的重要性才得以保存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