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知道伯大尼為一修院,前身更是一所供海外傳教士休養的療養院,自然就有教會在背後支援,到底這座百年的法定古蹟最初是出於何種原因而被建立,「巴黎外方傳教會」又是何方神聖呢?

顧名思義,「巴黎外方傳教會」當然是總部設於巴黎的教會,是一個1664年獲得教宗的批准而成立的法國天主教男性使徒生活團,全稱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 M.E.P.,主力從事海外傳教的工作,故名外方傳教。在歷史上,不少亞洲地區的傳教工作都與這個教會有關,17世紀的中國兩廣,甚至西南、西藏都有這個教會的蹤跡,而其他的東南亞地區就有越南、柬埔寨和泰國等。

巴黎外方傳教會本以澳門為總部,但隨住《北京條約》的簽訂,就決定在地理上更接近中國的香港,設立他們的辦事處。後來因為大規模的海外傳教活動,不少的神職人員來自歐洲,難以適應東南亞一帶的氣候而罹患熱帶疾病。有見及此,法國外方傳道會就允許奧塞神父於1873年6月買地,並且自行設計修院,興建了第一所東亞地區療養院,為傳教士提供休養的地方。建造修院所用的花崗岩石材,更是由當年的港英政府捐贈。

按照官方的統計,營運接近百年,這所療養院就已經接待了6000多名傳教士,當中有接近100名的傳教士不敵痛魔離世,下葬於伯大尼修院的墓地。除了疾病,伯大尼修院亦都是遠東地區傳教士的避難所,而主要的時期就在上世紀的冷戰期間。先不論少數被驅逐出境的傳教士,就在政權更替而發生的禁教時期,伯大尼修院就發揮了其作用,收容了這些傳教士,單是冷戰期間就有70多人,真是一所見證時代變遷的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