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過殖民地時期,香港有為數不少的教堂保留下來,但數到以新歌德式建築風格建成的教堂,香港就只有位於薄扶林村的伯大尼修院。到底新歌德式的建築有何特色,又是如何辨別,接下來阿蹟就為大家一一拆解。

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和新哥德式建築(Gothic Revival architecture)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要了解伯大尼修院的特別之處,就要先由哥德式建築說起。哥德式建築,又被稱為法國式,是流行在中世紀歐洲的建築風格,以德國、義大利一帶為主,多應用於教堂、校園和城堡類的建築。此類的建築風格實際的特徽就有尖形拱門、飛扶壁和肋狀拱。
至於伯大尼修院所應用的新哥德式建築風格,就是19世紀初的人們對哥德式建築風格進行復興而衍生出來的一種建築風。以伯大尼修院為例子,這所百年古蹟以三個部分組成:小教堂、療養院和僱工區,尖形拱門、肋狀拱頂、彩色玻璃等的特色仍然顯然易見,而新哥德式建築就更加講求設計布局對稱。

建築物四面均有遊廊應對亞熱帶的氣候,而底座就以毛石及硺石牆堆砌,雖然沒有華麗的哥德式雕刻,但外牆的平淡的雕刻仍然能展出簡約的線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