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復修一件文物,從來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而要重現一件百年古蹟的原來面貌,就更加舉步為艱。大家今日看到伯大尼修院風光的表面,其實背後是經過前人一番努力,才能有如斯的景象。現時被列為法定古蹟的伯大尼修院,2008年獲頒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以表揚其復修工程,到底當中的復修工程面對何種困難,一眾前人又是如何克服?

復修的故事要由療養院結束營運開始說起,隨住東南亞地區對不同教派的開放以及醫療科技的進步,療養院的用途逐步降低,並在1974年正式遷出。原屬教教會的地皮就售予香港置地集團,只是後來港英政府提出以現時置富花園的地皮交換,伯大尼修院才得以保留。伯大尼修院成為政府物業,在1978年就交由香港大學出版社作印刷和儲存書籍及檔案之用,並在1997交還,但修復建築物的構思要到2000年被提出。



今日提起的復修或許是輕描淡寫,但要知道早知的復修團隊面對着不同的問題,如教堂原裝的19幅玻璃以及木門全部丟失,室內的木椅古董亦不知所蹤等,復修的工作其實無從入手。



當時的工程總監蘇迪基(Philip Soden)在明查暗訪之下,就發現共濟會「雍仁會館」的7扇彩色玻璃窗應是出自伯大尼小教堂。原來在1985年時,負責「雍仁會館」裝修的設計師就有政府倉庫發現了一批彩色玻璃窗,剛好可以用作會館裝飾之用,並向港英政府申請使用,當時的倉庫還餘下兩扇玻璃窗。



共濟會慷慨交還玻璃窗,原裝的19幅玻璃就只尋回9扇,而其餘的就只能仿製。現時的伯大尼教堂內,有彩色畫像的皆是原裝玻璃,而其餘就是按原來的風格仿製而成。至於室內的陳設如祭台、屏風和室門等,就是由天主教香港教區重新借出,為原來伯大尼教堂的擺設。教堂的木門原本在1975年拆除並送回巴黎外方傳教會總部,亦是因為是次的工程,才重新送回香港。今日看到伯大尼修院,最令你注意的或者不是這些修復的故事,但要知道前人曾經付出非一般的努力,此刻心存感激便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