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的傳人——雀籠製作技藝】

五十年代,「玩雀」文化盛行,每個公子哥的手中必定拿著大大小小的雀籠,炫耀自己最近的新玩意。這種潮流亦造就「雀仔街」的出現。可是,在過去數十載,「玩雀」漸漸被新一代淘汰,變成老年人的玩意,雀籠的需求亦大不如前。


自古以來,養雀文化在中國十分普遍。很多人都以養雀作娛樂用途,這導致雀籠製作技藝的出現與發展。二戰後,一班工藝師因躲避戰火而南遷香港,他們令香港在日後變成華人養雀文化和造籠技藝的重要搖籃。一眾造籠工藝師:謝湘、卓康、楊善、余富、陳帶、張北如、黃坤等人都是當時有名的大師。當時的「雀友」喜歡到茶樓互相交流,富家子弟亦會利用由名師製作的雀籠和配件與其他人炫耀。造成一種香港獨有的養雀文化。

但當茶樓逐漸倒閉後,一眾「雀友」帶雀鳥到茶樓飲茶的日子已不復見。加上禽流感來襲,很多「雀友」都沒有繼續養雀,導致一眾造籠人漸漸消失在大眾視線中,雀籠製作行業亦日漸式微。


而在康樂街59號,對於每個「雀友」來說應該都十分熟悉。每經過此處都會見到財叔埋首於一堆竹絲之中,專注地修補著每一個雀籠。在這裡,財叔將他與雀籠的故事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