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卜公碼頭——重建、拆卸、再重置】

赤柱美利樓最為人知的,就是整座建築如砌積木般由中環遷至赤柱重建,將原建築重新帶到大家面前。但是美利樓前的卜公碼頭,其部件的身世同樣曲折離奇,都是輾轉反側由中環搬至赤柱。

卜公碼頭前身為畢打碼頭,原址位於中環舊海旁(畢打街盡頭位置),18世紀時已經存在。後來畢打碼頭受中環填海工程影響而被清拆,於1900年重新於中環海旁重建碼頭,並以第十二任港督亨利卜力爵士(Henry Arthur Blake)更名為卜公碼頭。

最早的卜公碼頭並沒有上蓋,後來1903年才加建以草搭的頂蓋,直至1909年再改建成英國製造的鋼頂上蓋,是為香港首座採用低碳鋼鐵結構件的建築物。在1965年,又因中環填海工程,卜公碼頭再次拆掉,於原址重建,其鐵鑄桁架則搬至摩士公園,用作露天圓形劇場的上蓋。至1993年,卜公碼頭又由因填海工程再次被拆卸。終於在2005年,香港政府將鐵鑄桁架由摩士公園按卜公碼頭原有樣式重置於赤柱公眾碼頭,2007年正式啟用,建成今日所見的赤柱卜公碼頭。

摩士公園

由1900年代開始,卜公碼頭一直為港督往返港島所用,亦是英國皇室人員訪港的登岸點,經常用作舉行歡迎或送別儀式。曾踏足卜公碼頭的包括有清朝醇親王、孫中山、英國亞打王子、愛德華王子等等。直至 1925 年皇后碼頭啟用,卜公碼頭才被取代。而當時卜公碼頭亦有香港最早期的固定報紙檔,報檔頂呈八角形設計。

1920年代卜公碼頭及報檔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