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列啫士街街市:包浩斯式建築原貌】

在保育必列啫士街街市方面,屬德國「包浩斯」風格的建築原貌被保留下來,對於建築的結構沒有作太大改動,具特色的水磨主樓梯、宰雞房、舊灶頭、窗戶的石屎橫欄及底層部分街市原貌也有存留。

活化前原貌(圖片來源:heritage.gov.hk)

「包浩斯」原是指一所在1919年時創立、位於德國的藝術和建築學校,後來泛指此學校所建立及發揚的美術流派和建築風格理念。「包浩斯」建築風格倡導簡單化及抽象化,以線條清晰的幾何形狀為主,風格簡潔、實用、經濟,與過往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所重視的裝飾美學大相徑庭。香港不少公共房屋的設計都是受「包浩斯」的建築風格理念影響,強調功能性,例如彩虹邨、美孚新邨等等;而公共街市方面,除了必列啫士街街市外,銅鑼灣燈籠洲街市亦屬「包浩斯」式建築。

燈籠洲街市(圖片來源:Wikipedia)

先從外觀說起,必列啫士街街市共三層高,外牆結構為混凝土加固鋼筋築成支柱及樓板,整幢就是一個不對稱的長方形立方體,風格簡潔,外牆平滑髹上白漆,沒有多餘裝飾。屋頂為平頂設計,屋頂邊緣、建築底部、窗格的石屎橫欄由原本的綠色改髹成灰色。街市正門對著必列啫士街,設於建築物的左面。正門左旁部分外牆飾有上海批盪鑲板,刻有坑紋,模仿成長方形的磚石砌牆,牆上保留有以往街市名稱的字雕。鑲板牆上面設有大型窗格,正門右方的牆上亦有兩排窗戶,為室內引入陽光及作通風之用。正門上換上由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提字的門牌。正門左旁依樓梯上一層會看到另一個出入口,不過現時不作通用。再上一層繞到街市後方會看到後來活化期間加建的升降機。

窗格的石屎橫欄由原本的綠色改髹成灰色
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提字的門牌

而說到必列啫士街街市的內部,則依據「 形式追隨功能」而設計。空間並非由結構牆分隔,可靈活改動,適應不同的功能需要,作不同的自由加建間隔。由此可見,此建築的設計非常注重功能性及高效能,以實用為主。進入正門後左面就是水磨主樓梯。另外,以往街市地下一層內的檔位以白色瓷磚鋪面的間隔分開,不過經活化後,大家已不能看到了。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