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屬一級歷史建築的基督君王小堂被圍繞在學校、醫院當中,至今都仍然保留著建成早年的外貌,在瞬息萬變的香港甚為難得。
基督君皇小聖堂的正立面向東北聖保祿醫院,正門前是巨大的圓柱,正門及兩面側門上有三角楣飾。值得一提,正立面頂的三角楣飾內有一個圓形大鐘,此鐘現時已經停止運作,時間永遠滯留於12時26分。大鐘上方乃一座白色手托地球的基督君王像,下方額枋則刻有拉丁文REGEM REGUM VENITE ADOREMUS,意思是讓我們朝拜皇中之皇。


建築師以早期基督徒的羅馬式建築風格,又稱古典復興風格來設計聖堂,平面呈十字形,以格林多柱支撐著圓形頂蓋,而大部分為圓柱,只有四角位的是方柱。格林多柱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柱身筆直連著底座,特色是柱頂雕花,有更強的裝飾性。柱頂雕有茛苕作裝飾,像一棵巍然屹立的大樹散發茂盛的葉一樣,象徵著生命。順帶一提,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中的納爾遜紀念柱就是格林多柱。






聖堂右邊入口處有螺旋形樓梯,可直達能包廂,可容納二百人,這就是我們常稱的經樓。經樓面積頗大,俯視可觀看整個聖堂,包廂的管形風琴現在已損壞,不可再用,因此成為古董。
內部結構以古典風格佈置,地上鋪着充滿色彩的馬賽克地磚,亦有華麗的天使雕刻,顯得亮麗典雅。教堂內樓底空間特別高,斜屋頂則鋪上中式瓦片,見中西混合建築風格。此外,聖堂全部柱樑都建在外面,沒有柱樑阻礙內部視線,這也是聖堂特色之一。因此建築內部寬闊,明窗淨几,空氣亦流通,可以清楚看見祭台。
原先祭台與聖體櫃相連,由環形領聖體欄杆圍繞著,位於拱形凹處的半圓形的台上,放在聖堂另一邊。而祭台後方高牆上有六個玻璃窗,左右兩旁的牆上凹槽中放有聖若瑟像和聖保祿像。經過1973年的重新修葺後,祭台被移致正中間。主祭台用意大利雲石製造,台下刻著最後晚餐像浮雕,是一位法國藝術家設計的,由修女好友捐贈從而成為現今使用的祭台。那祭台後方的六扇玻璃窗門改為彩色玻璃窗裝飾,中間是耶穌基督,寓意祂是我們生活中心。一邊是聖母領報,象徵聖母首肯展開救贖人類工程。 另一邊是聖母蒙召升天,象徵人類最完美的救贖是效法聖母,承行天父旨意,跟隨基督。這為祭台背景增一分莊重的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