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灣城隍廟:管理陽、陰間的神】

筲箕灣城隍廟位於東大街與金華街交界,其前身為福德祠並建於光緒三年(即一八七七年)。直到1974年,華人廟宇委員會將其擴建為城隍廟,成為廟內有廟的二進式廟宇。

我們在不少地方都可以見到城隍廟的蹤影,皆因城隍其實是地方神。而城隍的奉祀亦已有多年歷史。《太平廣記》曾提及:「俗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神。」在宋代,城隍神信仰更已被列入國家祀典。

城隍的「城」意指城牆,「隍」則是護城河。結果,古人順理成章把城池的守護神稱作城隍。古時候,人們相信每座城池都有其專屬的一位保護神,祂們除了保佑該城池外,更會管理該地的亡魂。所以官方祭祀城隍是希望能安邦定國,而百姓則是希望祂能主持公道。廟內的石碑亦有記載「一方之鎮神、有功德於民」,「崇德報功、廟祀百世」。城隍不但管理陰間亡魂,在陽間更監管官僚百姓及地方治安。

筲箕灣城隍廟現被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仍然是該區居民甚為重要的祭祀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