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孚,一個紅磚建築群安在一隅,被翠綠環抱著,寧靜優雅。已建成百餘年,饒宗頤文化館之處的用途曾因應需求進行多番更變,先後成為海關分廠、華工屯舍、檢疫站、監獄、病院和療養院等,極具特殊的歷史意義,見證了香港的地區史,是為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一座珍貴建築。饒宗頤文化館現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九龍關深水埗分廠
饒宗頤文化館所在位置最初為九龍關深水埗分廠。追溯歷史,粵海關為清廷所設置的海關之一,管轄廣州包括香港的海關稅務,嚴防走私。香港島於清朝年間被割讓給英國後,香港開埠成為自由貿易港口,惟於進出香港的船舶仍然要受到清延的粵海關搜查,打擊鴉片走私。後來清廷就鴉片貿易與英國簽訂協議,鴉片經繳稅後便能於香港進口及出口,清延便停止查驗。1887年,粵海關在香港設立分關——九龍關,有多個關廠,由洋人管理,徵收香港境內的鴉片關稅及監察走私活動。饒宗頤文化館以前是臨海位置,為當年的九龍關深水埗關廠的所在之處,設於1895年,其關廠界石仍可於饒宗頤文化館內見到。深水埗關廠最後於1899年關閉,只留作驗證鴉片之用,營房後來亦被拆卸。
華工屯舍
後來於1904年,九龍關深水埗分廠更改用途為華工屯舍,俗稱「豬仔館」。「豬仔」,即是指清末年間前往海外謀生的華人勞工,主要來自廣州的貧窮農民或漁民。惟他們多被代理公司拐騙,工作辛勞,缺少福利,生活艱苦,死亡率亦非常高。於1902年,德蘭士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當地擁有大規模的金礦,故於中國南方招聘大量華工作礦工。英資公司太古洋行以 The Chamber of Mines Labour Importation Agency 公司名義,向英政府租用已荒廢的九龍關深水埗分廠營房位置,興建華工屯舍,作為「豬仔」運送、販賣、暫住的地方。華工屯舍以草房及棚屋組成,能容納約萬人。後來於1905年,德蘭士瓦的礦工因工作過於辛勞及受到不公平對待,進行罷工及反抗;加上當地法規問題,逐禁止聘請華工,而「豬仔」招募工作漸漸移向北方的地區進行,華工屯舍於1906年關閉,短短只運作了兩年。
荔枝角檢疫站
後來於1900年代初,多種傳染病於華南地區開始爆發、肆虐,香港後來於1908年亦爆發天花傳染病,基於荔枝角曾是渡口,而鄰近的昂船洲疫症隔離所改建為軍營,政府便向 The Chamber of Mines Labour Importation Agency 公司購買華工屯舍舊址,改建成紅磚屋,加建大石圍牆,作為荔枝角檢疫站。只要登上荔枝角渡口的船上曾有疫症病患者,船上所有人都須被帶到檢疫站進行檢查,以隔離傳染病患者。而九龍關深水埗關廠遺留下來的建築用作警衛室。荔枝角檢疫站運作了兩年後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