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饒宗頤文化館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其後參與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於2009年起開於進行保育及活化工程,復修過程盡量保持原貌。文化館於2014年正式全面開放,致力弘揚中華文化。在經歷過多番迴異的用途更改後,饒宗頤文化館現時的面貌又變成何樣呢?

饒宗頤文化館的活化工作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展開及管理。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的名譽會長為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為表揚饒宗頤教授多年來於學術界及文化界作出的成就,於是將此建築群命名為「饒宗頤文化館」,亦呼應了文化館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



上一篇提及到,中區建築群的牆身只有一層,因應當時為盡快完成工程供以服務。為了加固其結構的穩定性及耐用性,便於復修工程中在中區兩座樓房之間加建了一個天幕,以防紅磚牆受風吹雨打。天幕的加建不影響原本樓房的建築結構,即使將來須把天幕拆卸亦不會破壞紅磚牆。而此天幕亦能作為一個露天的活動場地。



活化後的饒宗頤文化館,不同的樓房改作不同的用途:下區及中區的樓房改作為藝術館、保育館、餐廳、演藝廳等等,而保育館內面有常設展館,向公眾介紹此地方的歷史及現時的發展;上區設文化旅館「翠雅山房」。饒宗頤文化館亦不時舉辦展覽、講座、工作坊、或比賽等等,主要推廣文化和藝術。若大家有時間,尋蹤覓蹟也極力推介大家到訪參觀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