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香港元朗錦田水尾村,有一個極具特色的景點,它似樹而又不僅是樹,似廟又不止於廟,這座正是見證清初遷界令的「錦田樹屋」。
被榕樹纏繞著的石屋早已無人居住,但據鄧氏族人以及學者推斷,「樹屋」建於明朝晚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至於石屋原本用途則是眾說紛紜,有指是天后廟,有指是書齋,亦有指是大戶人家的住宅,但無論如何,樹屋最大的價值是見證了一段重要的歷史。
在清朝初年,為了防止明朝遺臣鄭成功反清復明、防止沿海居民接濟鄭成功,當時清廷就在順治十三年﹑順治十八年及康熙三年三度頒佈《遷海令》,沿海一帶,包括當時屬新安縣的香港居民均需內遷五十里。在遷界的過程中,不少人客死異鄉,亦有人永別故鄉。
後來兩廣總督周有德及廣東巡撫王來任上奏提倡「復界」,最終在康熙八年(1670)居民逐漸遷回故土。為紀念二人復界之功,錦田鄧族在水頭村內建立周王二公書院。
至於「錦田樹屋」原屬的主人,一般就認為是因《遷海令》一去不返,石屋從此荒廢,見證了遷海令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