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龍城侯王古廟位於九龍城聯合道和東頭村道交界,其建成年份已不可考。但根據古廟內的古鐘推斷,廟宇大概建於1730年代(雍正八年)或更早,直至今天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關於古廟的緣起有不同說法,但一般都認為侯王即是楊亮節(亦是南宋的國舅)。他在生前被封「侯」,死後則被封「王」,因此被叫作「侯王」。據說,南宋的末代皇帝在楊亮節幫助下成功逃至九龍,於是後世便建造古廟,以紀念楊亮節。
1847年至1899年期間,寨城裡的官員都會到侯王廟參拜。而九龍城侯王古廟亦是少數廟宇仍保留與九龍寨城有關的歷史文物。廟內有許文深(首任九龍巡檢司)於1847年捐贈的香爐,上面刻有「侯王座前」四字。另外,廟內還有1888年的「鶴」字石刻。這些都反映出古廟宇九龍寨城密不可切的關係。
侯王廟建於石砌高台之上,前方有香亭,神壇則設於後殿。值得留意的是,後殿的山牆採用「五岳朝天式」設計(即五個如同山峰的屋檐),在香港實屬罕見。
古廟分別於1759年(乾隆廿四年)、1822年(道光二年)、1859年(咸豐九年)、1879年(光緒五年)1917年、1988年、2005年以及2014年經歷重修。2014年,古廟被列為法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