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市中的公堂——前九龍寨城衙門】

前九龍寨城衙門(原為九龍巡檢司衙署)建於1847年,為九龍寨城遺址保存得最完整的建築物。衙門位於現時公園的中央,是清代朝廷「衙門」大鵬協府及九龍巡檢司衙署的所在地。九龍巡檢司是清代時期廣東省的地方官職,他們負責管治九龍、新界以及離島的鄉村。

klwallcity18

衙門為一座三進兩院式的青磚建築,「前進」兩旁設有「耳房」(意指主房屋旁邊加蓋的小房屋),供衛兵駐守。正中央的部分為「二進」,是衙門的公堂,而位於衙門後方的「後進」則為守將官邸。衙門的牆身和柱礎則用青磚和麻石建成, 屋頂樑架採用傳統木材結構,屋頂鋪上素燒的筒瓦和布瓦。整座建築利用柱子和山牆支撐檁條和瓦頂,設計簡單實用。

klwallcity13

klwallcity14

1899年,英國政府接管新界後,以寨城官兵參與抵抗為由,威逼他們撤離。自此,衙門被不同團體租用,先後用作學校、醫務所及慈善活動等用途。1903年,聖公會聖三一堂牧師鄺日修向政府租用衙門,作為老人院和孤兒寡婦所,並起名為「廣蔭院」。而正門門楣上的Almshouse(濟貧院)亦因此被刻上。然而,大門兩旁的對聯則是1995年於公園建成時才撰寫。

除此之外,現時衙門外放置了兩尊嘉慶七年(1802年)的古炮。衙門內亦收藏了咸豐年間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所書寫的「墨緣」和「壽」字石碑,以及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刊刻會議」石碑。

前九龍寨城衙門於1996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繼而得以完整保留,成為九龍寨城的重要見證。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