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等死隔離所——「人屍共處」的廣福義祠】

kwongfuk1香港開埠初期,大量離開別井的華人聚居在太平山街,居住環境擠逼,以致公共衛生問題十分嚴重;而客死異鄉的華人,不少都未能回運回故鄉安葬。約一百七十年前,為了令這些亡魂得以安息,太平山街曾經有一個地方是用作協助華人解決生前死後的問題,但後來被稱為「人間地獄」,這個地方就是「廣福義祠」。

kwongfuk2

現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廣福義祠」,是1851年由譚亞財及坊眾殷商稟請政府撥地,在太平山街集資興建。初時為用作供奉祖先的祠堂,惟當時大量華工隻身來港謀生,他們無親無故,即使死了亦無人為他們祭祀或將遺體運回故鄉,只是草草埋葬在附近的山邊。義祠因此開始為這些客死異鄉的華人殮葬及設置靈位,祠內供奉「超度地獄眾生」的地藏菩薩。這裡的逝者姓氏各異,故義祠又稱「百姓廟」。

kwongfuk4

 

pic_17
廣福義祠以前的模樣

義祠既是用作供奉祖先,又是協助死者安息的地方,後來因管理不善,無處容身的貧窮人士都遷入義祠。加上當時欠缺公眾殮房,亦有不少病危者不願死在自己住所而留在義祠等候死亡。當時香港「豬仔貿易」發達,華人除了來港打工,更多的是經過香港,轉口販運到外國做苦工。不少華工在運送途中,因船隻環境擠迫及衛生情況惡劣,不幸患上傳染病。他們被船主逐出後,亦紛紛聚集於義祠隔離。結果,義祠便成為死者及垂死病人的收容所,加上空間不大,引致出現「人屍共處一室」的情況,室內遍佈排洩物及嘔吐物,衛生環境極為不堪。義祠內亦無醫護人員,只有職工為病人提供茶水。

kwongfuk3

直至1869 年,署理總登記官李斯德 (Alfred Lister) 調查一位過境華工在義祠死亡一事,才令祠內的衛生情況得到政府的關注。多家傳媒包括《西報》對此大肆報導,曾轟動一時。結果當局以衛生理由封閉義祠。政府為安頓義祠內的病人及遺體,促成東華醫院的成立,廣福義祠亦交由東華醫院接管。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