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福義祠座落在太平山街與磅巷交界,原址建於1851年,至今已有近一百七十年歷史,現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今日大家所見到的,不再是以往被形容為「人間地獄」的模樣。在東華醫院接管廣福義祠之後,廣福義祠已回復為原來的廟宇。後來1894年太平山區發生鼠疫,政府「洗太平地」期間,廣福義祠同時進行重建。近年,東華三院亦有為變得殘舊的廣福義祠進行復修,紅牆上極具特色的「勝地」二字已不復見。


廣福義祠建於紅牆高台上,只有一條狹窄的樓梯通道。義祠共三進,第一進的屋脊飾有鰲魚和獅子,及以《封神榜》故事為主題的石灣陶瓷。門額刻上「廣福慈航」,門聯寫有「新廟慶初成,福澤長留,允合華英同作頌;舊基雖已棄,典型尚在,好偕俎豆共輸誠」,同是1895年重建時設立。屏門上有一副門聯,由進士梁芝榮書寫,交代義祠的功用。
第二進正殿內主要供奉看守陰曹地府的地藏王菩薩,祈求亡魂得以安息。後來1991年,灣仔的濟公廟拆卸,濟公聖佛輾轉搬至義祠的神壇上,位於地藏菩薩像下方。及後,太歲、包公、月老、和合二仙等神像亦搬至義祠內,讓人供奉。而後殿則是坊眾的百姓祠堂,供奉合共約2,350個先人靈位,亦置有先人的油畫相、瓷畫相及黑白相等,相信擁有百多年歷史。另外,廟內亦有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包括供人過契給濟公的虎門,及木雕神壇等。
近年,東華三院為廣福義祠進行復修,主要是拆卸廟前上蓋的支架,香塔搬至其他位置,為神像及屋頂脊飾進行清潔及修補,另外亦更換了靈位的木框架,好讓先人有一個舒適潔淨、環境良好的居所。而紅牆上極具特色的「勝地」二字已不復見,換上一塊刻有同樣二字的石碑,立於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