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洞,位於上水以西、落馬洲以東南,一個遠離城市的地方。或許不是早些年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大家也未必聽過這條歷史悠久的村落。而這條隱逸、自給自足的村落裡,也有不少被人遺忘的歷史建築,見證著古洞過往的歷史。惟隨著發展計劃,它們或面臨被清拆的命運。
古洞,不單止不能說是個小村落,反而還應叫作一個大型鄉村社區。在1900年代初,古洞只有約三十多人居住,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有逃離的人來到新界北聚居,他們以客家人為主,亦有圍頭人及潮州人。除了定居於原古洞村,他們還在附近發展出很多規模細小的寮屋村落,包括了聯和農場、鳳崗村、煙寮村、塘角村、石仔嶺村、東方農場、意大利農場、聯生農場、公生農場、田心村、鐵坑村、醫院前區村、古洞坑村、坑頸村等等,這些村落被合稱為「古洞村」。



以前每條村只有一個信箱



以前每條村只有一個信箱
古洞的居民初時主要開墾耕地、發展農業。1960年代開始,有不少工業於村內發展,工廠林立,包括有醬油廠、鎅木廠、磗廠、化工廠、釀酒廠等等,村內一片繁盛的景象。另外村內還有市集、商店,村落內的小社區自給自足,工業、農業除了供應村內需求外,更出售到本港市場,甚至出口至海外。
(生產黑旋風殺蟲水、愛膚堅、印度神油的華仁行化工廠也在這裡)
(村內七十年歷史的志記鎅木廠已是絕無僅有)
後來1980年代,政府興建粉嶺公路(舊稱新界環迴公路),從古洞中穿過,將古洞分為南北兩部分,古洞北主要發展工業,古洞南則主要發展農業,但當時古洞一大部分範圍被清拆、清空發展,市集也不復再,商業自此走向衰落,繁華不再。






如今,在古洞的歷史建築要被消失之前,就帶大家一同探尋它們的蹤跡,了解古洞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