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基紀念醫局:一探二次大戰後的社區生活 】

說九龍城是一塊寶地確實不為過,我們隨處可見歷史建築的蹤影。十九世紀末至戰後,九龍城區不斷發展。透過不同的歷史建築,我們可以一探基層華人當時的生活面貌。李基紀念醫局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九龍城和附近區域先後變成英國的殖民地。當時,政府不斷開發新佔領的土地,以致九龍城慢慢展現出城市的面貌。另外,大批內地商人和難民南遷至香港,令香港人口急速上升,導致住宅需求日益增加。嘉林道、太子道和九龍塘花園一帶成為了上層社會的居住地方。而土瓜灣馬頭圍道、九龍城衙前圍道及紅磡寶其利街一帶的唐樓則變成基層華人聚居的地方。現時,我們在這些地區附近仍可見唐樓和舊式店舖的蹤跡,它們的存在向我們訴說著當時基層的生活故事。

政府為應付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區內陸續興建公共設施,包括街坊會、醫療所、公眾碼頭等,李基紀念醫局亦是其中之一。李基紀念醫局建於1952年,由九龍城街坊福利會倡建,及後由殷商李耀祥夫婦和政府出資興建。醫局最終以李耀祥的父親李基而命名。整座醫局富現代建築風格,外型簡潔,符合其用途。李基紀念醫局外型並不突出,甚至有很多人都不曾留意它的存在。但它確實有其存在價值,直到今天李基紀念醫局仍被用作醫療用途,發揮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