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五圍六村」之一的麻笏圍,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約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它的四周均建有圍牆,四角各有角樓。麻笏圍的門樓位於圍牆北面,並且被裝上連環鐵門。


門上的紅砂岩石額刻有「欝(同『鬱』)蔥」二字,意指草木生長茂盛之地,亦證明麻笏圍曾經被稱為欝蔥圍。門的兩旁有對聯一副,寫道「前環鳳水,後擁龍山」。


麻笏圍內的主巷設置神壇。而由於土地發展,四角的炮樓以及一部分的圍牆已被拆除。僅餘的門樓於1994年正式被列為古蹟。麻笏圍以北的麻笏村已興建大量新型村屋,與麻笏圍形成強烈的對比。


同樣地,為免對當地居民造成滋擾,麻笏圍內部並不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