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龍山山咀的一座三級歷史建築——崇謙堂,是文物徑中難得一見的西式教會建築。在英國租借新界前後,一眾客家人南遷並定居於龍躍頭。寶安縣的巴色會(現崇真會)退休牧師凌啟蓮於1903年在「松冚塘」買地建屋,更雇用客家人,閒時向他們傳福音。後來,這個社群慢慢形成一個為圍村內難得一見的基督教村落。




隨著教友數量的增長,教會於1927年興建堂會。借「松冚塘」之音,把教堂命名為「崇謙堂」,而所在的村落則被叫作「崇謙堂村」。1951年,崇謙堂擴建堂所,建成兩層。1983年,崇謙堂再一次擴建,在村口左側建造新堂,舊堂仍得以保留。


崇謙堂村有另一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名為「乾德樓」。它建於1910年,門上刻著「乾德門」,是教會的報道場所。除此之外,崇謙堂是新界區唯一一間擁有墳場的教會。「崇謙堂教會墳場」位於村後松山,於1931年闢置,是當地教友安息的地方。

與龍躍頭文物徑大多歷史建築一樣,崇謙堂因屬私人物業,並不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