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文武廟:新界首座法定古蹟】

大埔文武廟無論是建築還是歷史價值都相當珍貴,既標誌創立太和市的盛擧,而廟宇本身亦是新界區內一所主要的廟宇,故此被率先列為新界的第一座法定古蹟。

大埔文武廟為二進式一天井廟宇,對稱布局,入口以青磚和磨光花崗石塊築成,正門的簷板為木雕。大埔文武廟門額:「文武二帝廟」,木聯:「文昭日月;武鎮山河」,內有光緒廿八年(1902年)鑄造香爐,印證着歲月的痕跡。

屋頂則採用傳統的人字瓦頂,屋脊及外牆都有泥塑裝飾。廟內地面廟鋪有廣東階磚。入口兩側的耳房曾供鄉紳旅客暫宿。進入前進,內有一屏門,按照傳統,平常的日子都會關閉,只會在初一、十五、關帝及文昌帝的壽誕才「大開中門」,而在古時,只有達官達人才能由中門進入廟宇。中庭兩側有八個廂房。後進則供奉着文武二帝、魁星、觀音及太歲。「武帝」,即關羽,位於左方,紅臉長鬚、掌持關刀;「文昌帝」,位於右方,身穿長袍,手執毛筆,保護文運,受學子敬奉。

大埔文武廟最初用作七約鄉公所辦事處,為當時太和市的鄉民議事、供奉神明及行政仲裁的地方。不時鄉民間的事務或墟市內的買賣糾紛都在此處理。後來1954年新鄉公所落成後,辦事處便改為供奉文武二帝的廟宇。

1984年,文武廟因年代久遠,殘破不堪,在得到政府的資助下,大埔七約開始為文武廟進行修葺工程,找來工匠以傳統方式修葺雕花木板及泥塑,得以保持原貌。同年,文武廟被列為法定古蹟,在1985年重開。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