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香港有不少歷史建築都是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中的一員,例如之前曾介紹的何家園石屋、何東夫人醫局主樓及平房和聯和市場等。而美荷樓則是該計劃第一期中活化的建築之一。
自2008年起,政府為了平衡文物保育和可持續發展,便提出推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再計劃過程中,非牟利機構可以遞交申請書,提出不同活化工程建議。被選中的機構會獲得政府資助,開展活化工程。這種方式固然有其可取之處,非牟利機構的參與可以令保育工作有嶄新的觀點,為舊建築注入新生命。但類似於大多的活化計畫,活化後的美荷樓似乎並不能重回大眾眼前,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建築物。
在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美荷樓搖身一變成為一間青年旅館,裡面更有一個小型博物館展出很多有關當時石硤尾徙置區的歷史。可是,它已不再是我們日常會「使用」的建築,反而變成一個旅遊景點。不論是外來遊客,或者香港人都成為遊客,特地前來參觀。雖然美荷樓的歷史有被保留下來,但它好像逐漸跟社會脫節。即使大廈被保留,它的歷史卻離我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