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市區中的城中鄉——牛池灣村】

早於1819年,《新安縣志》已經有記載牛池灣村,至今估計已有二百多年歷史。1866年,意大利一位傳教士繪畫的《新安縣全圖》中,於現今牛池灣的位置上標有「牛屎灣」,所以我們可推斷牛池灣在二百多年前已經出現。而牛池灣村亦是九龍十三鄉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三條鄉村之一。

最初遷入牛池灣的居民大多是廣東惠陽的客家人,他們分別姓曾、劉、馮和杜。戰後,其他籍貫的人陸續來到牛池灣定居。高峰時期,村內甚至有13間祠堂和6間先天道的齋堂。根據當地居民說明,牛池灣村分為東、西兩村,以「社公」為界。「社公」即是客家村落的神明,而「社公」的出現正正印證了客家群眾曾在此地聚居。

七八十年代是牛池灣村的多事之秋,隨著香港人口不斷膨脹,政府開始收地興建地鐵以及房屋,而且態度日漸強硬。當時居民均提出「不遷不拆」,可惜卻遭政府出動防暴警察以作回應。慢慢,年輕一輩遷出牛池灣村,其規模亦日漸縮減。現時,牛池灣村的範圍僅剩餘斧山道至清水灣道「牛池灣鄉」牌坊一帶。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