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軒:炎夏的避暑良地?】

覲廷書室旁有一與其一脈相承的建築,名為清暑軒。初次到訪,只看其名還以為是特別為避暑而設的建築。豈料清暑軒跟避暑沒有一絲關係,而且它本來只是建築底層一間廂房的名字,而位於覲廷書室旁的這座建築物一開始並沒有名字。

清暑軒建於1870年,比書室稍遲落成。二樓的通道與書室相連,工程十分繁複,當時更遠道聘請工匠完成整座建築物。作為會客的地方,清暑軒設有睡房和會客室。當中的陳設非常有氣派,一點也不馬虎。隨處可見的灰溯和壁畫都非常吸睛,建築物內的木刻、漏窗和抖共都顯示出中國南方傳統豪門的氣派。

清暑軒呈曲尺形,一樓是不同的廂房。二樓則為睡房,房間中央擺放一張有帷帳的大床。房門呈圓拱形,反映出中西揉合的文化。除此以外,清暑軒亦受當時的廣州建築風格影響。其實,當時的廣州建築風格採納了各國的建築特色,例如印度、阿拉伯、波斯、猶太、葡萄牙、日耳曼等。單單一座建築就可以發現不同國家的特色,饒有趣味。清暑軒內保留著清代廣東三大狀元之一——林召棠書贈和鄧香泉的對聯,寫道:「守東平王格言,為善最樂;導司馬公家訓,積德當先」。這幅對聯本放置在「崇德堂」神龕兩旁,現則擺放在清暑軒內。

1993年,清暑軒完成重修工程,亦回復了當年的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