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時期的香港:郵局及郵筒的誕生】

隨住通訊的發達和智能電話的普及,大家或許已經不需要使用郵筒寄信。但在上兩個世紀前,香港日常通訊都依賴著郵政的服務。現在香港仍有1150個郵筒,原來墨綠色的筒身曾是鮮紅一片,而蜂鳥的香港郵政標誌,昔日亦本是英皇或女皇的標誌。

郵政服務可以追溯到1841年時香港建成了第一所郵政局。這所郵政局於聖約翰座堂的政府山之上,後來於1846年搬遷至皇后大道與畢打街交界的新郵政大樓。現存最古老並維持服務的郵局為赤柱郵政局,由1937年投入服務至今。

在郵政服務營運了37年後,第一個的郵筒終於在1878年在文咸街設置,而由於郵票對當時的平民而言可算是價格不菲,以致郵局服務和社會的需求不成正比,郵政收入難以維持郵政服務的運作。為達到收支平衡,郵局選擇設立在業務繁忙的地方及公共設施附近,例如碼頭車站。第二個郵筒則選擇設立在西環警署之內。

現時墨綠色的郵筒,前身為象徵港英政權的鮮紅,郵筒的柱身底座為黑色,只是回歸後為了配合郵局的顏色以及去殖化的原因,才塗上綠色的油漆。不同時期的郵筒會有不同的外型,主要有嵌牆方型,圓柱型以及柱型三種,其餘還有拱頂方箱型、方箱型、小方箱型以及拱頂小方箱型等種類;而在偏遠的地區如大澳和離島等,就會以鐵製或木製的小郵筒為主。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