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台島石刻:新石器時期石刻】

在九大石刻中,蒲台島石刻為早期被發現的新石器時期石刻。「蒲台石刻」,又稱「摩崖石刻」,位處南氹石壁之上。早在石刻被正式發現前,島上的漁民間就有關於蒲台島石刻的傳言,據說石刻之所以能在1960年被學者發現,全賴有漁民的提示,但此點就無法考證了。蒲台石刻位處香港最南端,推算有3,000年的歷史。

potui2蒲台島石刻離海面有5米的距離,斷崖整體長13米、高4米。石刻由一條70厘米闊的石縫分隔成左右兩邊,左邊的面積約為3.2平方米,而右邊的面積約為2.8平方米,可謂相當壯觀。雖然石刻受過風化和侵蝕,但石上所刻的圖紋仍能辨識。圖紋的左方為一組由線條構成的圖案,狀似動物和魚類,但被風化程度比較高,紋路較淺;而右方則由螺旋迴紋連結組成的圖案,當中就有六個四方形的迴紋,與新石器時代流行的雲雷紋紋飾狀相似。

potui3

雲雷紋顧名思義是指仿雲仿雷的紋飾,多用在青銅器上作裝飾之用,亦有出現在陶器、瓷器和漆器之上。雲雷紋可細分為雲紋和雷紋:雲紋多以圓形、弧形的捲曲線條呈現;至於雷紋,就以方形的迴狀線條表現,兩者單獨存在或共同架在都會被稱為雲雷紋。這種新石器時代出現的紋飾,成為日後商周青銅器時代與饕餮紋並存的背景。

potui4

以圓弧形和方折迴紋兩種線條刻劃的圖騰,紋路清晰易辨。以蒲台島上的石刻為例,其位置正對海邊,雷雲皆為海邊居民畏懼的自然現象,單純從此角度理解,石刻有對大自然的畏懼和崇拜之意,亦有鎮海護航之用。要知道雲雷紋多出現在祭祀禮器之上,兩廣一帶亦有拜祭、祟拜雷電的文化,所以可以推算這大概是禮器出現前的雕刻,用作祭祀用途。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