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刻與甲骨文不同,大部分缺乏文字的描述和記載,令人難以理解當中的含意。但石刻的意義,不單止是數塊有雕刻圖騰的石塊,更重要的是印證了當時有先民聚居和活動,而且按石刻的紋理和圖騰,亦可推測當時的先民可能已經出現對神明或自然等的祟拜。香港就有九處歷史超過千年的古老石刻得以保留下來,接下來要為大家介紹的便是黃竹坑石刻。

九大石刻之一 —— 黃竹坑石刻,面積約為6平方米,是唯一一個位處內陸、遠離海邊的石刻,現為法定古蹟。石刻何時雕鑿,在缺乏考古資料和文字記錄下已經難以稽考,但單從紋飾的風格推測,與香港出土的青銅時代陶器和青銅器紋飾類近,估計約為3,500年前的產物。
即使歷經數千年的風化,石刻上紋飾的線條仍頗為明顯。我們可看到石刻上共有三組以迴旋紋雕刻出來的幾何紋飾,分散在垂直的岩面之上,與雲雷紋相似,但其狀更像模仿動物的眼睛,而這種動物就是青銅器和陶器上常見的饕餮。






饕餮紋又有獸面紋之稱,在史前及商周時代盛行的紋飾,常於陶器和青銅器上出現。饕餮都是古代的異獸,於戰國末年,饕餮的形象大概就是有頭卻沒有身體,為貪慾的象徵,其紋飾常在周朝的鼎上出現;而在明代饕餮就被列為龍生的九子之一。相信古代先民大概認為以饕餮形象的圖騰,能夠鎮住未知的自然災害、祈求平安,或是出自對自然的祟拜,便在石刻之上刻有此紋飾。
好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