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玫瑰堂的建築風格屬為哥德復興式,設計原為羅馬巴西利卡的佈局,後在聖堂擴建了中殿,格局便變為十字架形狀。聖堂的前廊至聖洗池、祭台及聖所都是在中軸上。
耶穌像
玫瑰堂的外牆身以粉紅色和白色為主調,以磚石建造,屋頂以西式木樑結構及中式陶土瓦片砌成,並以飛扶壁支撐。入口處門廊的尖拱上置有一尊耶穌像。玫瑰堂建有尖券、三分式的尖拱形窗戶、彩繪玻璃窗、尖拱門及半圓形木桁架,還有1950年代加建的尖塔等,都是典型哥德式建築的特有結構,內部空間高挑,象徵人與上帝溝通的期盼。
《玫瑰經》默想耶穌生平事蹟的圓形繪畫 玫瑰經聖母抱聖嬰像,左聖道明像、右聖加大利納像
祭台後方置有玫瑰經聖母抱聖嬰像,而聖母像旁左面的聖道明像、右面的聖加大利納像,都是在2020年加上的。上方圓拱的牆壁嵌有《玫瑰經》默想耶穌生平事蹟的圓形繪畫,最初只有15幅圖像,包括「歡喜五端」、「痛苦五端」和「榮福五端」,2002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玫瑰經》十五端中增訂了「光明五端」,後來便在原有15幅圖像的下方增添5幅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