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荃灣古屋里的「三棟屋」早於1786年建立,原身只是一座三進口的房舍。之所以會以「三棟屋」命名,原來是因為「棟」是解作主樑,而當時構成「三棟屋」的就是三條棟樑,因而得名。

然而,隨住陳氏的枝葉茂盛,後人在三棟屋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再加上為抵禦海盜和外族的侵擾而加設的圍牆,令到三棟屋化身成圍村的模樣。三棟屋整體的佈局如同棋盤,左右對稱,以一條中軸線貫通前廳、中廳及祠堂,四房的獨立的居室都集中在圍村中央位置。與不少客家人一樣,陳氏族人也是務農為生,因此不少房間用來存放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緊鄰前廳的兩間房便作為貯藏之用,同時位於村子兩邊的橫屋則混合了居住和貯藏的功能。















踏入6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荃灣為衛星城市,200年歷史的古村與現代化的過程產生不少矛盾。經過多年談判,為了建設荃灣地鐵,村民與政府達成協議,1979至1980年搬至象山的新三棟屋村重置屋。






由於三棟屋保存完整,政府於1981年將它列為法定古蹟,1987年在原址重修成三棟屋博物館後,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2016年,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