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樓有兩大特色,分別是前舖後居和大騎樓。二十世紀初,香港流行敞廊式的商住混合建築物。這些建築物一般建有陽台,樓高三至五層。支撐騎樓的支柱與其他唐樓並排,形成一條有蓋的走廊。位於上海街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10幢唐樓建於1920-1926年期間,為鋼筋混凝土建築。騎樓式建築由雙層紅磚為主結構牆,樓板以及樓梯均由早期的鋼筋混凝土建成。這類建築揉合中西建築特色,自十九世紀到戰後初期在粵港流行,成為香港街道的主要面貌。這些唐樓是典型的「上居下鋪」,結合中國南方街舖屋和西方廊柱式的建築特色。即使在南方酷熱多雨的天氣下,人們仍可以在「騎樓底」購物和行走。






支撐這些戰前唐樓的圓柱子均以花崗岩建成,在昔日香港十分普遍。圓柱上刻有不同底下舖的名字,甚至展示不同店舖的工藝,在現今香港屬十分罕見。由於柱子都面相街道,它們在當時是最佳的廣告和宣傳方式。除此以外,這些戰前唐樓仍有另一特色。由於唐樓通常都是有一整排樓宇組成,所以相鄰的唐樓有一邊是共用牆(party wall)。隨著社區不同的重建計畫,目前上海街600至626號可算是香港難得一見的唐樓群。


















台灣騎樓文化也很盛
但香港的越來越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