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筲箕灣東大街多元的宗教色彩——崇真堂】

筲箕灣東大街雖是一條不長的街道,但沿路卻有不少宗教建築。它們記載著東大街近百多年的歷史,崇真堂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東大街上最為古老的建築物,崇真堂屹立該區百多年,更見證當地傳教歷史。

崇真堂起初名為「巴色屋」,由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的宣教士興建。一眾宣教士又瑞士遠道而來,以客家人為傳教對象。其實首間教堂位於西營盤,但後來為免區內教友長途跋涉,巴色會後來向政府申請在東大街旁的小山丘興建禮拜堂。終於,巴色屋於1862年落成,甚至比鄰近的天后古廟早10年建成。

1924年,巴色屋希望可以更本地化,邊改名為崇真會。而現時,巴色屋被稱為筲箕灣崇真堂。但教堂前的小路仍保留「巴色道」之稱。教堂曾於1933年及1990年重修 。當時日軍侵佔香港,教堂受炸彈損毀。其後,日軍更佔據教堂作為憲兵司令部。幸得教友堅持保護堂所,以及獲得政府賠償,崇真堂才得以保留。雖崇真堂現已古貌不存,但它在該區的地位的確無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