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幽探秘:香港古樸漁村——大澳】

提起香港著名的漁村,想必大家映入腦中的一定有大澳這個地方。那裡保留有早期香港漁村古樸的風貌,尤是最具特色的棚屋,更是大澳漁村的標誌。

因應大澳漁村的歷史,村內分別建有不少古廟給村民供奉,包括有楊侯古廟、關帝古廟、天后古廟及洪聖古廟,而前三者更被獲評級為法定古蹟或歷史建築。除此之外,大澳這個小小漁村,亦有不少建築富有歷史價值,其中包括舊大澳警署、慈善方便院及永慶火油倉等共九座建築,亦被獲評級。接下來,尋蹤覓蹟不帶大家買蝦醬,不看中華白海豚或爬龍舟,而是帶大家走一趟另類的大澳古蹟之旅。

啟程之前,先介紹一下大澳的歷史。大澳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北面,而大澳漁村的歷史可追溯到宋朝年代,最初村內主要為蜑家漁民,因不得於岸上定居,一般居住在漁船或於河道兩旁、以木柱支撐的棚屋裡。後來有福建籍的鶴佬、客家人及北方沿海居民逐漸遷入,大澳漁村發展得更具規模。過往鹽業及漁業都是大澳位置的主要經濟活動,北宋大嶼山的官立鹽場「海南柵」就是建設於此。後來於清朝乾隆年間,政府亦都積極推廣發展大澳的鹽業,現存的泰生及達安鹽田便是清朝的鹽田遺址。另外,大澳有著地理位置優勢,臨近珠江口,全年都有著不同的魚類漁季,大澳亦有海灣作避風塘,供漁船停泊,吸引漁民聚居及捕魚為生。大澳的漁產量曾佔全港的25%。

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被日本佔領期間,鹽業發展受到日軍限制,私鹽販運因而流行,大澳產鹽主要走私至香港、澳門、珠三角以及其他北方地區。除了私鹽,大澳亦有開始進行其他走私活動,例如中國大陸的大米及蔬菜,均經由大澳運至香港各地。儘管後來殖民地政府置力恢復及推動大澳的鹽業發展,惟市場出現不少廉價的外鹽,至1950至1960年代,大澳鹽業日漸衰落,於1970年,大澳新建立的公路工程更破壞了鹽田的水利系統,鹽田慢慢被改為養魚塘、農田及用作建屋,鹽業逐漸消失。

而於戰後1940年代後期,大澳的漁民雖仍能以捕魚維生,惟大澳漁村的位置偏遠,資金亦不足,大部分漁船不及其他地方的先進,遲了好一段時間才進行機動化,競爭力減弱;後來又因漁船機動化,漁民過度捕魚導致生態環境失衡,捕魚量下降,漁業亦日漸式微。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