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平的太平山街——一場發生在126年前的疫症】

短短兩個多月疲症的蔓延,大概已經足以令各位香港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貴、疫症可怕。今日假如經過太平山街的卜公花園,門前豎立着一塊紅色的碑石,記載了香港開埠初期,在太平山街就發生過不太平的事,是一場摧殘了不少人生命的疫症——鼠疫。

84776734_867905753632409_5237960574523932672_n
太平山街密集的民居(網絡照片)
84401280_867906030299048_5894818922720395264_n
拆後的太平山街一帶(網絡照片)

自1841年開埠以來,香港一直受到不同種類的疫症侵襲,早期在醫療技術欠缺的情況下,熱病FEVER曾經是一大「殺手」。英軍是從上環水坑口作為起點登陸香港島,並在舊日大笪地遺址駐軍。而在此處附近,由於開於開埠初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填海以及興建建築物,吸引大量華人聚居在太平山街,在1864年至1894年期間,人口足足增加30倍至246,000人.人口眾多之餘,不少華人都在居住的房屋之中飼養禽畜,室內遍佈人畜糞便、令到衛生環境相當惡劣。

時為1894 年5月,在太平山街爆發了一場又名黑死病的鼠疫,按在官方同年十月公布的統計數字,鼠疫已經奪去2500人的性命。香港爆發的鼠疫,屬於淋巴腺鼠疫,患者初期會發高燒,後來會喉嚨痛和頭痛、淋巴腺會腫脹如雞蛋、死亡率高達65%。據診斷了香港首宗鼠疫病例醫院署理院長詹姆斯.婁遜醫生(Dr. James Alfred Lowson)研究,認為太平山街爆發的鼠疫是從雲南傳至廣州,再從廣州的輪船傳入香港。

疫症期間殖民地政府就宣佈封閉太平山街民居,並把染病的華人隔離到醫護專船「海之家」 (Hygeia,即健康女神)。但由於華人對殖民地政府抗拒以及語言上的障礙,造成相互的抵抗。期後政府立例收回太平山街土地,並進行大規模的清拆「洗太平地」,建成卜公花園,並在附近開辦病理學院,推行病理研究。但以上的舉動並沒有令到鼠疫絕跡香港,反而成為了一種風土病,每隔數年就死灰復燃,直至1924才真正斷絕。

84767170_867905820299069_127332513172422656_n
洗太平地(網絡照片)
84358968_867905750299076_5908973017509134336_n
洗太平地(網絡照片)
84513526_867905796965738_1579375447446126592_n
堅尼地城臨時醫院(網絡照片)

碑上短短數十字,「一八九四年,太平山街一帶發生鼠疫,此後肆虐三十年,為香港史上最嚴重的災禍之一」,是記載了一段慘烈的抗疫史。

84123764_868592223563762_4672074113307639808_o
卜公花園門前,一塊記錄了太平山街鼠疫的告示牌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