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路經九龍城衙前塱道,都會看到大和堂門口排著一條長長的人龍。陣陣的咖啡飄香的確非常吸引,但其實它的背後更有一段富人情味的故事。




大和堂興建於1920年代,是典型的騎樓式建築。唐樓屬鋼筋混凝土建築,樓高三層,上居下鋪。騎樓由底層的花崗岩由底層的花崗石立柱支撐,並且向外延伸,形成一條有蓋行人路。這座戰前唐樓在九龍城屹立逾80載,見證了當地的社區發展。
它的前身為「大和堂蔘茸藥行」,於1932年創立。其後,鄧泰全一直租用該建築底層經營藥行。大和堂記載著整整三代人的記憶,它撐過日本侵佔時期,更見證香港如何一步步地走到今天。1940年,被譽為「再世華佗」的醫師鍾伯明來到香港行醫。他除了為窮人提供義診外,還令許多名人慕名前來求診。鍾醫師去世後,由他的兒子接替行醫,直至他在2012年離開人世。輾轉地,大和堂交由親戚郭活卡改營作藥材行。2017年,藥行終不敵時代巨輪,光榮結業。幸得一位八十後租客將其活化成咖啡舖,「大和堂」才得以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