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禪院,又名青山寺,位於屯門青山東麓,歷史可追溯至一千五百年前的東晉末年,因而被稱為千年古剎( 年代久遠的寺廟)。




相傳劉宋年間,杯渡禪師喜歡坐著一隻大木杯雲遊四海。有一次他結伴共遊屯門青山,他暫住的地方就是最初的「普渡寺」。後人為紀念杯渡禪師曾到訪該地,逐於該處建成一座小廟,名為「杯渡庵」,該山亦叫作「杯渡山」。其後寺廟曾多次重建及易名,於隋代更被改為道觀,名為「普渡道場」,至唐代才變回佛寺並改稱「雲林寺」。寺廟旁邊還有一座一千年前的「杯渡」大石像,據說是由杯渡禪師的徒弟所建。後來宋徽宗於宣和元年將寺廟再次改為道觀,名為「斗姆宮」,元代改稱「青道觀」。



清初寺廟一度因沿海內遷而荒廢。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當地士紳重修該觀,後來該地歸屯門陶氏產業。至1914年陳春亭被委任為主持後,1918年陳春亭前往寧波觀宗寺,受三壇大戒,法號顯奇,後回到青山加建寺廟、寶殿等建築,並重修青雲觀,慢慢發展成今日的「青山禪院」。
青山禪院是香港十分罕有的廟宇建築群,最初整座建築群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後來分別改成五座維持為一級歷史建築、五座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及一座列為三級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