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幽探秘:清朝年間建成的東涌小炮台】

東涌小炮台,現為法定古蹟,位處馬灣涌村上的石獅山,距離有「東涌所城」之稱的東涌炮台約一公里。假如今日到訪此處,可見的就只有一處直角形的圍牆和一望無際的海景,到底昔日守護大嶼海峽的東涌小炮台因何而建,又為何會被荒廢,接下來就帶大家一同尋蹤覓蹟。

今石獅山炮台

有關東涌小炮台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早年的《廣東通志》中,現時稱為「東涌小炮台」的炮台,古時是被稱為「石獅山炮台」,要知道大嶼海峽是各國商船出入廣州的重要海域,而明清年間海盜私梟為患,故有必要維護海上安全。分流炮台早在雍年年間(1729年)被設立,但兵力和距離等限制未能維護東涌一帶的治安。故在嘉慶二十二年(即1817年),兩廣總督就決定在石獅山建立炮台,共有兩座。

石獅山炮台 廣東通志的圖片搜尋結果
有關大鵬營水師和分流炮台的記載

昔日的東涌小炮台,名為石獅山炮台,儘管今日只剩下東面、北面城牆以及其中一個炮台,但在文獻和考古發現中,石獅山炮台具有一定的規劃,全盛時期有七間的兵房以及一間火藥局。炮台由清軍水師大鵬營管理,由一名軍官以及三十名士兵駐防。值得一提的是,東涌小炮台是在嘉慶二十二年(即1817年)建成,而東涌所城是建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兩者足足相差15年,從中亦反映了當時私梟海盜的問題以及清廷對大嶼海峽的重視。

東面及北面城牆
面向大嶼海峽

雖然有文獻的記載,但有關炮台遺址的發現,要到1980年才有進展。1980年,在東涌碼頭附近的樹叢就發現直角型的圍牆和昔日的炮台,而當中的位置異曲同工地與《廣東通志》中所記載的炮台位置相同,故可確定這個炮台遺址是其中一個石獅山炮台。

由麻石鋪砌而成
相信是用作放置大炮的平台

來到此處就有一個問題,為何只剩下一個炮台保留下來?隨住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炮台就被逐漸廢棄。據說後來「馬灣涌橋」崩塌,附近的僧人就把炮台中的麻石拆除並用作修復馬灣涌橋,剩下的部分就是大家今日所見到的「東涌小炮台」。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