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龍洲,又稱東龍島,為西貢區最南端的島嶼,因位處佛堂門的南端,古時亦有南佛堂之稱。而東龍洲亦有石刻被保存下來,此石刻更是本地最早有文獻記載的石刻。
西貢東龍洲石刻為香港境內現存面積最大的石刻,約6平方米,是新石器時期的產物。曾經有文獻記載過東龍洲石刻,於嘉慶年間編制的《新安縣志》就有這樣的一句描述東龍洲的石刻:「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側」,就是指東龍洲佛堂門前、石刻之上雕有龍形圖騰。
東龍洲石刻上的獸形圖騰的紋飾頗為複雜,圓弧線條和方形迴紋相互交錯,構成複雜的紋飾,狀似龍形。雖然在嘉慶年間的《新安縣志》指佛堂門的石刻為龍形的圖騰,但歷來的學者就有不同的看法,既有學者認為圖紋為鳥類捕食魚類的場景,另一個說法就指所謂的「龍形」是由兩隻大鳥構成。
東龍洲石刻上的獸形圖騰稱為蟠螭紋。蟠螭紋為龍紋的一種,「蟠」有盤繞的意思,而「螭」則有數種不同的解法,既可解作無角的龍,又可解作龍的九子之一──雌龍等。《說文解字.蟲部》:「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雲無角曰螭。丑知切。」就是對「螭」的概括。作為紋飾,「蟠螭」合在一起,就是「螭」相互盤繞的紋式,形成帶狀的圖騰。蟠螭紋盛行在戰國時期的玉器上,作為主紋裝飾,亦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裝飾。不同時代的蟠螭紋都有不同之處,在玉器和青銅器之上紋飾就會更為細緻。
One thought on “【東龍洲石刻:香港現存面積最大的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