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兩大水塘之一——上城門水塘】

日前在深水埗窩仔山具百年歷史的羅馬式地下蓄水池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亦有不少同好撰文細說九龍一帶的水務設施,獲益匪淺。值得大家用心措意的並不單止失而後得的事物,還有一些一直存在的歷史建築,就如歷時十四年興建的水務建設工程—上城門水塘。

位處新界西南部城門郊野公園的上城門水塘,是戰前的兩大水塘之一。上城門水塘,又名銀禧水塘,但正確而言應稱為城門水塘,但為了區別下城門水塘才有如此的叫法。這個水塘建於1923年,歷時接近14年於1937年建成,由於工程過於龐大,當時負責施工的並不是殖民地政府,而是由英國工程顧問阿歷山大·賓尼及迪勤公司,並且找來曾興建星洲山頂水塘的南洋工人參與興建,工人人數一度高達2,160人。

城門水塘於建造前有8條主要村落,稱「城門八村」,分別為城門老圍、白石窩、碑頭肚、石頭見、芙蓉山、南房肚、大碑瀝和張屋。在興建水塘前被安排搬遷到新界的錦田、大埔及粉嶺等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