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究底:維多利亞城的早期生活與七塊界石】

據目前的文獻和實地考察,我們實際只能明確知道曾經有7塊的界石存在,而其中一塊位於馬已仙峽道的界石就因為人為的原因而不知所蹤。按照現存的界石位置,其實仍可推斷當時維城的邊界皆為山邊,而界石所圍繞的「四環九約」,就分別被港英政府發展成不同功能的中心,作為界石系列的最後一篇文,阿蹟就為大家詳細介紹。

在英國人陸香港的1841年前,香港就只有十六條村落,主要分佈在港島南岸,而其餘八條就分別位於黃泥涌、筲箕灣、紅香爐、群帶路、西灣、石塘咀、亞公岩、掃捍埔等,當時人口不超過5650人。由於當時在位的女皇是維多利亞,為紀念其功積,太平山就被改名為維多利亞峰、香港與九龍之間的海港就成為維多利亞港、至於這片港島北部的新城區,就以維多利亞城命之。城內的半山區為當時英人的高級住宅區,而山頂區更是華人建屋的禁地,至於海岸一帶,則有嚴格的規劃。

若以四環劃分,中環是當時維城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的中心,19世紀的40-60年代間,就先後有輔政司署(1848)、政府宿舍以及英國國教聖公會所建的聖約翰座(1849)在中環落成,而從政府山到灣仔一帶,就先後有「美利兵房」以及「域多利兵房」出現。亦因如此,仞到後來灣仔(下環)一帶,就傾向以商業和住宅用途發展。至於上環一帶就為港英政府早期拍賣的用地,有醫院等設施,亦是早期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以林立的唐樓、倉庫和惡劣的衛生環境而聞名。而四環最後的一環—西環,就是早期焚化爐以及隔離病房的所在處,厭惡設施的集中地。單是由四環設施的分佈,我們其實也能窺探早期維多利亞城內的華洋之別。

Wong Nai Chung Road City Boundary Stone 黃泥涌道維多利亞城界石
Bowen Road City Boundary Stone 寶雲道維多利亞城界石
寶雲道位於維城南邊,寶雲亦是香港第九任港督。最著名事
跡是任內將大潭水塘的水引水至維城日常之用,寶雲道不少
部份以棧道型式興建,底下敷設了水管,以英式橋墩支撐,
當中的二十一拱型橋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Old Peak Road City Boundary Stone 舊山頂道維多利亞城界石
Hatton Road City Boundary Stone 克頓道維多利亞城界石
Pok Fu Lam Road City Boundary Stone 薄扶林道維多利亞城界石
因山坡維修工程而南移五百米。
Sai Ning Street City Boundary Stone 西寧街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界石

西寧街界石,本來位於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的域多利道旁,但
後來經過填海工程而新增了遊樂場一帶的填海地,界碑就被
搬遷到現時西寧街的位置,令到原在標示維城邊界的意義有
所改變。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