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時今日,要保護自己和家人就需要有口罩,而諷刺地每一個口罩都是得來不易,有黑心的商人抬價發災難財,同時亦有商家做好本分,正常供貨。個人護理用品連銷專門店「屈臣氏」相信是各位數日來的所到之處,到底這家立足香港179年的大藥房是如何走到今日?
如果要追溯屈臣氏的歷史,就要從1820年皮爾森及李文斯頓的「澳門藥房」說起,澳門藥房最初只是澳門一家診所的配套藥房,但短短經營了五年就結束營業。1828年,廣州成為了唯一合法對外貿易口岸,皮爾森與李文斯頓就在廣州沙面開設「廣東大藥房」,更興建了一座屈臣氏蘇打水汽水工廠,為未來在香港發展打好基礎。
隨住1841年香港成為殖民地後,由於香港的氣候潮濕,不少歐洲人都無法適應,於是他們又來到香港開設「香港大藥房」為駐港的英軍、商人和教會供應藥物。故事發展到1855年,屈臣氏家族才正式出現。
Thomas·Boswell·Watson以及他的藥劑師侄子Alexander Skirving Watson先後加入「香港大藥房」,並在1860年起接手藥房,名副其實以屈臣氏之名經營,並在1871年正式註冊成商業品牌,1886年更成功上市。
屈臣氏最初只是屬於「屈臣」家族的家業,產業由汽水、飲料生産以及酒類進出口都有經營,在19世紀的中後期已經在亞洲最繁華的街道擁有超過60家藥房(單是香港已經有30間),成為了當時遠東最大的藥房,當時以更廉價的特效藥、免費的診療、教會的送藥改變了華人對西藥的偏見,救助了不少病人。
好景不常,「屈臣氏」先後經歷日軍侵華以及國共內戰,產業大受打擊,直到1963年被和記黃埔收購,雖然名為「屈臣氏」,但實為「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