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沙田圓洲角西南端的王屋村古屋,故名思義,即是王氏族人的民居,於清乾隆年間(二百多年前),由原籍廣東省興寧縣的王氏族人建立,惟整條村現時碩果僅存的,就只有這一間民宅古屋,其他古老建築已荒廢及拆卸。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之沙田海及吐露港(To Lo Harbour) 1950年代的沙田海 發展新市鎮中的沙田
於十九世紀時, 圓洲角原稱為圓洲,是一個位於沙田海中央的小島及小山丘,是來往廣東與九龍的一個中途站,於是圓洲上的王屋村便成為了旅客和貨物貿易站,商旅頻繁,村內的金器製造業、旅館業及養豬業等行業亦因而得以蓬勃發展。王氏族人亦曾在民宅旁邊開設「義利客棧」,供客人投宿。
後來廣九鐵路及大埔公路先後建成,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圓洲便慢慢失去作為交通樞紐的重要性,地位開始被取代。村民亦逐漸遷離王屋村,搬至其他地方,尋找工作機會。 1970年代起,因應發展沙田新市鎮,圓洲和沿岸地區的填海工程開始進行,圓洲連接著沙田海東岸的陸地,變成一個突出的岬角,逐改名為「圓洲角」。政府陸續收購了圓洲角及沙田圍的田地和魚塘,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區內大部分的村屋被拆卸,只剩下一間民宅古屋,被政府接管後,被納入休憩公園的發展範圍內,並於1989年把古屋列為法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