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田梓、又稱鹽田仔,距離西貢市中心約二十分鐘的船程,整體面積少於一平方公里。然而,這個小小海島的意義並不在於它的面積,當中的文化和歷史價值絕對值得當代人去發掘和認識。適逢為期三年的鹽田梓藝術節開辦,或許這是一個機會讓大家認識這個二百多年前的產鹽重地、香港天主教發源地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得獎地。




鹽田梓,「梓」又有故里的意思,大概是客家人提醒後人不忘故土的意思。島上有鹽田梓村,文獻中又通鹽田仔村,地名中的「鹽」並不是無中生有,鹽田梓昔日既是漁村,又是鹽村,客家人組成的村民是以曬鹽為主。有關鹽田的起源,主要就有以下的說法:在1700年代時,客家人陳孟德夫婦由寶安觀瀾先移居至沙頭角東北,及後輾轉遷至此島上,開展曬鹽的工作,相關的設計和工序亦自此發展。鹽田梓起初的人口不過500,全盛時期就有1,200多人居住。



這個由單一氏族—客家人構成的小島,既沒有建廟,亦沒有立祠,反而是信奉天主教。早在19世紀中期,已有外藉的傳教仕在鹽田仔傳教,1875年村民更領受聖洗加入天主教,成為香港首條教友村。聖若瑟更是這條村的主保聖人,鹽田梓充滿天主教特色,墳墓豎立的是十字架,沒有中式廟宇又或是土地公,只有聖若瑟堂。



隨住產鹽現代化,傳統的曬鹽工業因而沒落,鹽田梓的鹽田亦於1920年代停產,村民逐漸遷出。直到1998年,最後一名村民遷出後,鹽田梓再無居民。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後來有村民回到島上修復教堂、重建鹽田,這份努力改變了小島的命運,先後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接下來的數日,就讓我們一同認識這個曾被歷史洪流淹沒的小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