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田梓有著獨特的文化及歷史價值,為期三年的「鹽田梓藝術節」計劃,由文化葫蘆擔任策展團隊,除了通過導賞介紹當地文化、古蹟、歷史以外,還會加入藝術的元素,邀請本地藝術家及年輕人與鹽田梓村民共同創作,設計一些藝術作品及藝術裝置,讓大家多元的角度體驗及了解到鹽田梓的獨特面貌。
今年的鹽田梓藝術節於2019年11月30日開始,為期一個月,以「天」作為主題共17個作品,象徵著鹽田梓所信奉天主教,以及島上人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諧,以下就為大家介紹數個阿蹟比較喜愛的藝術品:
流波.行雲
建築藝術家黃卓健將島上兩棵受颱風「山竹」吹塌的老樹,製成藝術作品並安裝於碼頭石躉位置。其海浪翻滾與行雲若霧的形態,有著以前村上漁民出海捕魚、乘風破浪的象徵,而此石躉是客家村屋禾塘的一部分,供以前村民放置及曬乾穀物。
竹林茶室
此作品利用竹篾紮作竹林茶室,讓訪客在鹽田梓海邊呷一啖清茶,靜心欣賞天地大自然的美妙。



五·二·九
創作者結合五餅二魚和九大簋的概念,從而構思出一件充滿玩味的作品。「五餅二魚」故事講述耶穌憑著由孩童奉獻的五餅和二魚餵飽了五千人;九大簋則是客家人的傳統禮俗,在特別日子,每家每戶拿出自己的枱、板凳和食物,共聚分享食物。兩者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奉獻自己僅有的物資,跟大家一起分享。在分享過程中,無論是孩童分享五餅二魚,還是鹽田梓村民秉持著客家精神與他人分享枱、板凳和食物,大家都有著一顆願意奉獻自己的心,祝福和團結眾人。 此外,作品中九大簋更配合著不同元素,分別是風、雲、雷、雨、海、火、水、地和天,它們被相傳為創世時創造萬物的元素。
成聖之牆
位於舊聖若瑟小堂遺址,以不銹鋼及混凝土製成的座椅及牆,提供休憩空間供遊人安坐冥想,亦紀念昔日在西貢及鹽田梓服務的傳教士。
鹽光之所
歸家
這件作品安置於碼頭處,以敲擊不同物料的管道去模仿敲擊樂器的聲音。當村民登島回鄉的時候,可聽到作品發出的聲音,就像是被從前的鐘聲所呼喚。而作品波浪形的框架參考鹽田梓的地勢,五種顏色的管子合共200支,有如天主教唸玫瑰經—歡喜五端、光明五端、痛苦五端、榮福五端共200篇聖母經一樣。參觀者通過敲擊作品不但可產生鐘聲效果,還可感受與作品互動,令人舉心向上,讚美造物主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