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天后廟:廟街命名的起源】

相信大家都到訪過廟街攤檔,感受過香港情懷及地道文化。而廟街正正是由油麻地天后廟而命名。油麻地天后廟已有逾百年歷史,是九龍規模最大的天后廟建築群,見證了油麻地過往地貌的轉變,於2020年定為法定古蹟。

油麻地天后廟原本位於油麻地海旁,建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1870年,油麻地居民所組成的油蔴地五約(包括油蔴地、尖沙嘴、官涌、旺角、深水埗)重修天后廟,成為該區重要的宗教場所。1874年發生「甲戌風災」颱風,天后廟遭受嚴重破壞,政府隨後重建油麻地並撥出現址重建天后廟,由油蔴地五約及居民集資,於1878年建成。政府隨後將天后廟以南及以北的街道命名為「廟南街」及「廟北街」,後來將街名合稱為我們今日所認識的「廟街」。

油麻地天后廟為兩進三開間結構,懸山式木建築,前進的正脊飾有講述楊家將故事的石灣陶塑,以及二龍爭珠等的吉祥裝飾。門額刻有「光緒丙子遷建戊寅仲冬吉立」字樣。兩進之間設有天井。

後進主壇供奉有天后,左邊供奉城隍及十二奶娘等神祇,右邊則供奉白無常,後進兩次間亦供奉有觀音及包公。十二奶娘相傳是金花娘娘的助手,共有十二位,供善信求子。

廟門有一對石獅子,由上一代天后廟遷來,至今已有155年歷史(於清同治四年由善信捐贈),是油麻地天后廟現存最古老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