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所書院於1920年由東華醫院總理何世光興建,位於廟宇建築群南端,為兩進一天井結構。直至1955年,政府推行新的教育政策,建立官立小學,大量增加小學學位,東華三院就將書院改作解簽檔。於1991年起,書院停止運作,只供東華三院的職員所用。2016年,書院變成祭祀習俗演進館,向公眾開放及介紹油麻地天后廟的變遷。廟前放了兩塊刻有「海不揚波」和「永錫安寧」的石額。於2020年7月,東華醫院在沒有改動任何建築物結構及外觀的情況下,將書院作內部翻新,提供香港及中國歷史、香港專題、宗教哲學等專題書籍及文創產品。

福德祠(觀音古廟)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於廟宇建築群北端,原本供奉土地神,但因為當時廟前便是公共碼頭,為祈求庇佑海上平安,居民便將觀音請來供奉,並將「觀音古廟」牌匾裝於廟門上。而因觀音的地位在中國傳統上比土地神高,土地神便自然地須將主位讓出。福德祠為兩進式建築,是天后廟建築群內規模最小的一座,原有天井已被覆蓋。















公所建於1920年,即是供油蔴地五約商議地區事務的場所。在天井設置有社壇。而由於南面(廟南街)的居民有觀世音菩薩保佑,位於北方(廟北街)的居民亦再請來觀音於公所內供奉,於是油麻地天后廟的兩旁都觀音廟,廟北街的公所則稱作「社壇觀音樓」以作區分。公所為兩進式結構,南邊有一座附屬建築物, 以半圓形拱道連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