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幽探秘:永隆圍圍門的功名牌匾】

相信如果大家曾窺探一下永隆圍的圍門,都一定會留意到,圍門處保存有不少功名牌匾。那些功名牌匾不一定屬永隆圍的居民,但中舉之人皆為鄧氏族人。要知道以前的科舉考試很難考上,故以這麼多功名牌匾掛在於此,不但展示出以前其祖先在清朝取得的顯赫功名,亦讓他們的名聲永久流傳,為宗族爭光。可惜至今部分牌匾上的字已經變得模糊,看不清取得功名的人屬誰。

先簡略介紹一下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地方的考生首先要通過童試,後可參加鄉試或入學讀書。秀材通過鄉試後,便為舉人。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至六名者稱為「經魁」,第七名至十名者稱為「亞魁」,第十一名以後都稱為「文魁」。舉人可繼續考會試,會試合格的考生會稱為「貢士」。殿試就在會試榜後舉行,通過最後考試者,則稱為「進士」。

而於清代更設有武科,考試程序跟文科一樣。通過考試的考生能取得「武秀才」、「武舉人」、「武貢士」和「武狀元」等名銜。

鄧天保(進士)
鄧英元(武魁)——
錦田鄉出名的武官,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 己酉恩科武舉人。他文武雙全,不但善武,書法造詣亦十分之高,錦田鄉不少地方留有他的筆跡,例如水頭村的「泝流園」、曾大屋「祥徵萬福」石額、八鄉牛徑「慶善堂」及靈渡寺石門楣上「靈渡寺」等等的題字,全都由他所寫。

鄧熙(文魁)
不明(經魁)
不明(亞魁)
鄧文蔚(進士)——
錦田泰康圍人,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舉,後康熙二十四年 (1685) 中式進士,成為香港第一位進士。他晚年授浙江衢州府龍游縣知縣,到任不久病逝。生前致力於團結整個東莞的鄧氏宗族,亦有為族人赴考時提供住處。他亦將原來於大橋墩的元朗墟市,遷移至西邊圍、南邊圍之間,設立了今日的元朗舊墟。

鄧佐槐(解元)——
雖然鄧佐槐在永隆圍的功名牌匾只是「解元」,但是他後來已於同治七年(1868)在殿試中式,獲欽點為禮部主政。他的「進士」功名牌匾掛在元朗永寧里。「欽點禮部主政」的牌匾則掛於厦村鄧氏宗祠「友恭堂」裡。

鄧蓉鏡(文魁)——
鄧蓉鏡是錦田鄧符協的後人,他最後亦不只獲得「文魁」的名銜。他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科點翰林庶吉士,其他屬於他的功名牌匾亦有掛在錦田、屏山和厦村等鄧氏宗祠內。鄧蓉鏡曾充國史館纂修官,後出任江西督糧道。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