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風格
主題
- 全部
- 香港保衛戰
- 軍事遺跡
- 墳場遊探
- 外來宗教建築
- 古老大宅
近來傳出政府將斥10億重建梅窩碼頭巴士站,令到梅窩碼頭郵筒的存亡引起不少闔注。梅窩碼頭前的郵筒上面鑄有代表伊利沙伯二世的「ERII」標記。在1997年前,最常見的郵筒就是「ERII」郵筒。ER代表著E
繼續閱讀
清朝光緒年間,畫家吳友如曾繪畫柏架山吊車,並將之命名為「銅鑼飛棧」。柏架山吊車,並非位於銅鑼灣,而是在鰂魚涌。它的起點在祐民街,終點則是山上的大風坳。整個系統是雙向行駛,有2架吊車,每架吊車可坐6人。
繼續閱讀
柏架山軍事爐灶是在82年前二次大戰時,由港英政府設立的公共飯堂。早在1938年10月日軍攻佔了廣州,港英政府就認為香港需要為抗戰作好準備,故此就在1940年設立了糧食統制處監控糧食價格和儲備。翌年,香
繼續閱讀
文武廟與其他傳統寺廟建築一樣,均採用青磚、磚瓦、木材、塊石等建築材料建成。廟宇很多的部分,例如柱、樑和楹聯等,均採用了石材。香港天氣潮濕,石材會比木材更耐用,而且建廟時得到社會廣泛支持,特別是華商經濟
繼續閱讀
在沙頭角荔枝窩小瀛學校旁邊有一座廟宇,約1900年左右建成,以協天宮為主廟,供奉協天大帝(即關帝);鶴山寺為附屬廟宇,供奉觀音菩薩,這𥚃亦是慶春約七條村共用的廟宇,慶春約每十年的打醮都會在這𥚃進行,七
繼續閱讀
既為客家圍村,荔枝窩的環境布局都與風水息息相關。荔枝窩背靠山、前望海,代表背後有所依靠,水則為財。而這樣的布局同樣可以體現民間智慧,後山作為天然屏障,保護村落抵擋強風,村前的河流及溪流亦可供水源作日常
繼續閱讀
在新界東北處,有一條沿海而建、三面環山的客家圍村,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名為荔枝窩。故名思義,荔枝窩曾植滿荔枝樹,但耐人尋味的是有說建村命名後荔枝樹卻生長不成,逐漸絕收,至今已難尋荔枝樹的蹤影。
繼續閱讀
杜格拉斯堡仍是香港的一座活城堡,約於1861年由蘇格蘭商人杜格拉斯.林柏建成,作為其公司總部及寓所之用,其後由法國外方傳道會購入,改為納匝肋修院,1956年起至今為香港大學的男生宿舍。雖然入住的莘莘學
繼續閱讀
相傳約在1985年,義莊裏有管理員聽到有四具棺木傳出「砰砰砰」的怪聲,似是有人在棺木裏蹬腳踏踩木板發出的聲音,管理員們都見怪不怪。據傳聞所指,上報管理層後,有管理層表示問題不是他們能力範圍所能處理。因
繼續閱讀
東華義莊整個建築群大概劃分成七個區域。義莊在百多年期間不斷擴建,因此莊園的建築物包括各間莊房、大堂、牌坊等等都各具各種不同建築風格的特色,當中包含有本土鄉村建築、二十世紀初殖民地建築、與及傳統中式牌樓
繼續閱讀
位於薄扶林大口環的東華義莊,原名稱「牛房義莊」,於1875年由文武廟捐資,在香港島西區堅尼地城牛房附近興建,以便利同胞寄厝靈骸。其後文武廟將義莊交由東華醫院管理,並於1899年遷往薄扶林大口環現址,正
繼續閱讀
在大球場的後山上,有一座「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為的是安葬在1918年的跑馬地大火中不幸離世的六百多名罹難者,並建立「馬棚先難友紀念碑」作為紀念。紀念碑現時被列為法定古蹟,雖然地處偏僻,很少人到
繼續閱讀
現時「薄鳧林牧場」的歷史建築前身是舊牛奶公司牧場經理的住所,原名「寶馬」(Braemar)。建築範圍包括主樓、傭工宿舍及車庫。而建築特色之處就是其歐陸的建築風格,藍白色調建築物充滿著復古特色。
繼續閱讀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的粉嶺圍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的古老圍村,由新界五大家族之一彭氏家族興建,並建於明朝萬曆年1573年至1620年間。風水魚塘、古炮以及建築佈局為其聞名特色。粉嶺圍範圍包括正圍、北圍和南
繼續閱讀
保良局中座大樓建於1932年,由奇勒及姚得中則師樓設計,姚得中當時兼為保良局總理。大樓呈現兩種風格,分別為新古典主義以及裝飾藝術主義風格,內部更有著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築特色,中西美學完美融合。
繼續閱讀
吳世明在1941年投考華籍英軍,香港淪陷後解甲歸田。和平後再度投考英軍,軍人編號5251,服役年期由1941至1947年,最後服役部隊為Royal Artillery ,不久轉任警察至退休。
繼續閱讀
每年的「重光紀念日」(Liberation Day)都會見到一位曾經的華人守軍,他的名字是蔡彼得(Peter Choi)。在8月6日,這位曾經的華籍英兵在東華醫院病逝,享耆壽97歲,然而他卻無緣見證日
繼續閱讀
舊鯉魚門軍營是港英政府在香港最早期設立的重要防禦設施之一,位處港東北角扼守維港東面入口,俯覽鯉魚門。渡假村的前身就是舊鯉魚門軍營,自1845年就有英軍駐守,幾經改建成為永久性的軍事防禦設施,百年之後轉
繼續閱讀
香港公園內還有一座屬舊域多利兵房的建築物,就是華褔樓(Wavell Block)。華福樓最初名為 Warrant Officers' Quarters 3 and 4,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紀
繼續閱讀
茶具文物館內的展廳共分為六個展區,主要介紹中國以前由唐代至近代有關茶的歷史,以及展有由香港茶具文物收藏家羅桂祥捐出不同款式的茶藝文物等等。雖然館內的展覽充滿中國古風,但其希臘古典復興式的建築風格,早已
繼續閱讀
接下來尋蹤覓蹟到訪的,是位於赤柱黃麻角道一座小山丘之上的赤柱軍人墳場。先前為大家介紹的香港墳場和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都只有墳場內的建築物受獲評級;有別於這兩個墳場,赤柱軍人墳場於2010年被列為三級歷
繼續閱讀
位於觀塘道51號的前軍官俱樂部分為主樓和副翼,與位於50號的軍官基地同屬殖民地式建築,設有宿舍和食堂。主樓呈凹字形,門口的中央位置有一麻石石級通往門廊。建築富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
繼續閱讀
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成立於1918年。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由於英國擔心日本會進攻香港,便打算加強在港的防衛措施。三年後,駐港皇家軍決定在觀塘道興建基地,以配合當時英國在
繼續閱讀
經過多年歲月洗禮,馬禮遜樓已慢慢被人們遺忘,但其歷史價值在香港的確無法被取替。馬禮遜樓位於屯門何福堂會所,建於1936年,昔日為抗日將軍蔡廷鍇之別墅。他因曾指揮「一·二八」事變和發起福建事變而為人熟悉
繼續閱讀
舊鯉魚門軍營是港英政府在香港最早期設立的重要防禦設施之一,位處港東北角扼守維港東面入口,俯覽鯉魚門。渡假村的前身就是舊鯉魚門軍營,自1845年就有英軍駐守,幾經改建成為永久性的軍事防禦設施,百年之後轉
繼續閱讀
上篇就為大家介紹了香港唯一古城—東涌古城建成的前世今生,南宋淳熙年間建成的城牆,到了清朝就被清軍大鵬協水師營加以利用,成為軍事重地。當年的炮房以及古炮都一一保留下來,接下來阿蹟就為大家逐步了解這座古城
繼續閱讀
昔日域多利軍營所附屬的軍火庫亦同樣被保留下來,是亞洲唯一現存的英殖民地時代的完整軍火庫遺蹟。軍火庫現位處於正義道9號,鄰近香港公園法院道入口的對面。軍火庫共有四座建築物,分別由1843年至1930年代
繼續閱讀
續上回,除了蒙高瑪莉樓外,香港公園範圍外還有另一幢軍事建築—羅拔時樓(Roberts Block)。羅拔時樓位於堅尼地道42A,大約建於二十世紀初期,最初名為Married Quarters 'E'
繼續閱讀
除了近日介紹位於香港公園內的幾幢軍事建築物外,位於香港公園範圍外都有數幢極具歷史價值的軍事建築,其中包括位於堅尼地道42B的蒙高瑪莉樓(Montgomery Block),大約建於二十世紀初期,有著濃
繼續閱讀
香港公園內還有一座屬舊域多利兵房的建築物,就是華褔樓(Wavell Block)。華福樓最初名為 Warrant Officers' Quarters 3 and 4,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紀
繼續閱讀
茶具文物館內的展廳共分為六個展區,主要介紹中國以前由唐代至近代有關茶的歷史,以及展有由香港茶具文物收藏家羅桂祥捐出不同款式的茶藝文物等等。雖然館內的展覽充滿中國古風,但其希臘古典復興式的建築風格,早已
繼續閱讀
接下來尋蹤覓蹟到訪的,是位於赤柱黃麻角道一座小山丘之上的赤柱軍人墳場。先前為大家介紹的香港墳場和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都只有墳場內的建築物受獲評級;有別於這兩個墳場,赤柱軍人墳場於2010年被列為三級歷
繼續閱讀
相傳約在1985年,義莊裏有管理員聽到有四具棺木傳出「砰砰砰」的怪聲,似是有人在棺木裏蹬腳踏踩木板發出的聲音,管理員們都見怪不怪。據傳聞所指,上報管理層後,有管理層表示問題不是他們能力範圍所能處理。因
繼續閱讀
東華義莊整個建築群大概劃分成七個區域。義莊在百多年期間不斷擴建,因此莊園的建築物包括各間莊房、大堂、牌坊等等都各具各種不同建築風格的特色,當中包含有本土鄉村建築、二十世紀初殖民地建築、與及傳統中式牌樓
繼續閱讀
位於薄扶林大口環的東華義莊,原名稱「牛房義莊」,於1875年由文武廟捐資,在香港島西區堅尼地城牛房附近興建,以便利同胞寄厝靈骸。其後文武廟將義莊交由東華醫院管理,並於1899年遷往薄扶林大口環現址,正
繼續閱讀
在大球場的後山上,有一座「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為的是安葬在1918年的跑馬地大火中不幸離世的六百多名罹難者,並建立「馬棚先難友紀念碑」作為紀念。紀念碑現時被列為法定古蹟,雖然地處偏僻,很少人到
繼續閱讀
猶太人最早記錄於1843-44年到港。於1844年,猶太裔的沙宣家族(Sassoon)為其公司沙宣洋行在香港建立分部,開始不少猶太人來港為其公司工作,香港的猶太人社區開始慢慢形成及擴大。而直至今天,香
繼續閱讀
猶太墳場,位於山光道13號,建於1855年,後於1858年,土地正式獲得港英政府的租契,以用作埋葬於香港死亡的猶太人。後來於1904年,墳場獲得亦為猶太裔的港督彌敦爵士批准,擴建至現時墳場的東南面,再
繼續閱讀
李鄭屋古墓以磚塊砌成,磚塊為長方形,平均長40厘米、闊20厘米、厚5厘米,質地堅硬,顏色帶紅偏灰。有部分墓磚上刻劃有文字或花紋,花紋共有十多種,多數圖案以菱形及輪形構成,有些為動物形象的簡化線條。
繼續閱讀
接下來尋蹤覓蹟到訪的,是位於赤柱黃麻角道一座小山丘之上的赤柱軍人墳場。先前為大家介紹的香港墳場和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都只有墳場內的建築物受獲評級;有別於這兩個墳場,赤柱軍人墳場於2010年被列為三級歷
繼續閱讀
聖彌額爾小堂始建於1868年,位於墳場西面,為悼念於1867年去世的宗座監物盎蒙席(Fr. Luihi Ambrosi)而建成的,主要供教徒用作舉行安息神等教會禮儀。聖彌額爾小堂後於1916年改建成現
繼續閱讀
來到本月墳場專題的第二個地點,就是另一個位於跑馬地的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此墳場亦擁有170年歷史。1848年,香港政府撥出跑馬地部分土地給天主教會建立墳場,內有2萬3千個墳墓,供教友、慕道者及神職人員
繼續閱讀
香港墳場有三座從別處移至的紀念碑,都是為了紀念香港一些歷史事件而建成的。這些石碑用以花崗石雕造,因外型似筆般上窄下寬,而被稱之「石筆」。它們本分別置於香港不同地方,亦曾成為該地區的地標,後來因應地區規
繼續閱讀
位於跑馬地的香港墳場,於1845年正式啟用,至今已有超過170年的歷史。促成此墳場建成的原因,是由於當時有不少遠赴到港參與鴉片戰爭的英軍,因無法適應炎熱潮濕的天氣,而患上熱症;再加上部分英軍居住在跑馬
繼續閱讀
華人社會一向忌談死亡,面對死亡亦有諸多禁忌,有關的接觸都是不吉利、或會帶來霉運。尤是墳場,除了特定節日會前往拜祭先人外,相信大家都甚少進入。對墳場的既定印象,再加上人煙罕至,更令墳場似是蒙上詭異陰森的
繼續閱讀
白沙澳村是一條雜姓村,由客家人來港與本地人慢慢聚居而成的一條小村,包括有何、翁、葉、林、黃、劉等姓。由當時到現在,白沙澳村都是一條與世無爭的村落,位於幽靜的西貢。往昔居民都以農為業、以農為生。
繼續閱讀
潘屋(亦稱蔭華廬)位於元朗凹頭,現時雜草叢生,被丟空荒廢而久,昔日堂皇的外貌早不復見。似是與世無爭的一座舊建築,除了得不到應有的保育之外,更是被破壞得體無完膚,標誌性的獅子像及屏風疑被偷走。
繼續閱讀
位於沙田圓洲角西南端的王屋村古屋,故名思義,即是王氏族人的民居,於清乾隆年間(二百多年前),由原籍廣東省興寧縣的王氏族人建立,惟整條村現時碩果僅存的,就只有這一間民宅古屋,其他古老建築已荒廢及拆卸。
繼續閱讀
位於元朗橫州東頭圍,有一座半別墅半農園的英式大宅,名為娛苑。英式的紅磚、半圓形的塔頂、歐陸風情的騎樓露台再加上門前的一座噴泉,都是當代被視為潮流的象徵。如斯一座具氣派的英式建築,是由著名的建築商蔡寶田
繼續閱讀
街和吉慶後街為大澳的主要街道,有傳統的村屋及士多、店舖,不少遊客會到此品嘗地道小食,或於咖啡店坐一坐,感受一下大澳的悠閒愜意,將步伐放慢下來。然而,這兩條街道還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建築,值得大家留意,其中
繼續閱讀
想必大家「甘棠第」都會有幾個疑問,首當其衝自然就是如何令到一所百年的大宅保持20世紀初的原貌,其次就是「甘棠第」因何會被發展成孫中山紀念館,到底何氏家族與孫中山先生有過怎樣的淵源?接下來阿蹟就為大家一
繼續閱讀
「甘棠第」作為首座華人在太平山上所建的府第,無論是設計還是建築材料上都有不少過人之處,充滿展現了當代初豪宅的氣派和典雅。這座愛德華時期的紅磚建築,混合了數種西方古典建築風格,雍容華貴且極具時代的特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