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墳場:擁有超過160年歷史的他族墳場】

早前向大家介紹過位於跑步地的香港墳場及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今次再為大家介紹跑馬地的另一個安魂之處——猶太墳場。

猶太墳場,位於山光道13號,建於1855年,其土地由猶太人沙宣向一位黃泥涌村民購買。1858年,土地正式獲得港英政府的租契,以用作埋葬於香港死亡的猶太人,租金為每年四先令兩便士,地租借期限為999年。猶太墳場曾進行擴建,本來地方只有由墳場入口到噴水池位置,後來於1900年,香港的猶太社區組織向政府申請擴建,4年後,終獲得亦為猶太裔的港督彌敦爵士批准,擴建至現時墳場的東南面,再沿山坡加建了數層。新擴建的土地租約期為75年,後來於1979年再次續租,租約同樣為期75年。

猶太教主張簡潔,大部分的墓碑的風格都十分簡單,碑上主要刻有象徵著猶太教的六角星——「大衛之星」,只有少部分的墓碑會加以裝飾。而絕多數墓碑都朝向西方,即聖地耶路撒冷方向,因猶太人相信他們死後終可回到聖城,步往天國。不同種裔的猶太人都有不同的習俗,但大部分猶太人拜祭先人時,會在墓上擺放石頭。因以前當有猶太人過身時,其他猶太人都會一同為死者立墳,此舉則是從這習俗演化出來的。

多樣風格的建築特色

相信大家到達猶太墳場的入口時,必定會留意到,入口處上方有一道中式橋。墳場左右兩旁分別是寶覺小學和東蓮覺苑,其橋樑橫跨著入口處,連接著兩處,為猶太墳場增添了一點中國風。

墳場內還有一座辦公室、休息處及廁所、噴水池及小教堂。猶太教主張簡潔,大部分的建築都十分簡單、純樸,但細心留意,各座建築物都有著不同的風格和特色,不單以猶太教的傳統建成,形成香港猶太墳場的獨特面貌。

墳場為花園式設計,噴水池設於墳場中央,以方角及圓角形狀圍成水池,中央有水向四方流。有別於香港墳場,流水裝置沒有任何人物形象的雕刻,而噴水池亦仍在運作。

辦公室、休息處及廁所外牆都髹上白色油漆,再配搭一個中式的屋頂。辦公室門外更有一對石獅子,而廁所亦建有煙囪,頓時看過去墳場的東南面,加上東蓮覺苑的外牆作背景,竟覺得自己置身於中式庭院之中。

小教堂估計建於1857年,現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小教堂因受到颱風吹襲,嚴重受潮及漏水,不久前曾重新維修,裡面現長置抽濕機。教堂整個建築,都髹上白色油漆。屋頂則是以中國式的橫木構成。裡面分成兩部分:殮房及禮堂。禮堂平日作葬禮儀式之用;而根據猶太教的慣例,人死後必須於二十四小時內下葬,遺體的處理便會在教堂內的殮房進行。

有趣的是,當年猶太墳場不少墓碑都為香港人、華人為其設計及雕刻,由於他們都不懂希伯來文,加上與猶太人溝通上亦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不少墓碑出現了文法或設計上的錯誤,例如姓氏被分開雕刻、墳墓不是面向西方,以及在墳場後方的創立紀念碑,亦出現串字錯誤。此一切的錯誤,卻也是香港早期外族來港的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有趣現象。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