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時期痕跡 英女皇綠色郵筒】

【殖民時期痕跡 英女皇綠色郵筒】

近來傳出政府將斥10億重建梅窩碼頭巴士站,令到梅窩碼頭郵筒的存亡引起不少闔注。梅窩碼頭前的郵筒上面鑄有代表伊利沙伯二世的「ERII」標記。在1997年前,最常見的郵筒就是「ERII」郵筒。ER代表著Elizabeth Regina,「II」則是二世的意思。1997年回歸前,郵筒均為紅色,回歸後部分郵筒則漆上綠色後繼續使用。

【香港十景之「銅鑼飛棧」 太古索道基座石躉遺址】

【香港十景之「銅鑼飛棧」 太古索道基座石躉遺址】

清朝光緒年間,畫家吳友如曾繪畫柏架山吊車,並將之命名為「銅鑼飛棧」。柏架山吊車,並非位於銅鑼灣,而是在鰂魚涌。它的起點在祐民街,終點則是山上的大風坳。整個系統是雙向行駛,有2架吊車,每架吊車可坐6人。它建於1892年,並於1932年停止運作,只有40年的歷史。

【柏架山抗戰遺址 荒棄的軍事爐灶】

【柏架山抗戰遺址 荒棄的軍事爐灶】

柏架山軍事爐灶是在82年前二次大戰時,由港英政府設立的公共飯堂。早在1938年10月日軍攻佔了廣州,港英政府就認為香港需要為抗戰作好準備,故此就在1940年設立了糧食統制處監控糧食價格和儲備。翌年,香港計劃設立公共飯堂,市民在米價暴漲的情況下,終於有機會進食糙米。然而,1941年12月8日,日軍攻打香港,12月25日港督亦宣佈投降。公共飯堂爐灶始終沒有機會運作,就宣告停頓。

【文武廟的特色建築 精緻工藝品】

【文武廟的特色建築 精緻工藝品】

文武廟與其他傳統寺廟建築一樣,均採用青磚、磚瓦、木材、塊石等建築材料建成。廟宇很多的部分,例如柱、樑和楹聯等,均採用了石材。香港天氣潮濕,石材會比木材更耐用,而且建廟時得到社會廣泛支持,特別是華商經濟上的支持,因此選用了較昂貴的石材。